起源
十八世紀
18世紀意大利人巴托羅密歐·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hristofori) [1] 的天才發(fā)明“Pianoforte”是鋼琴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成為了槌擊式鋼琴制造業(yè)向前發(fā)展的基石。
1700
巴托羅密歐·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hristofori) [1] 在其位于佛羅倫薩的烏菲齊(Uffizien)的車間內(nèi)對鋼琴進行改造創(chuàng)新,通過敲擊鍵盤的力度改變聲音的強度。為此,他采用了包有皮革的小槌,通過擊弦機敲擊琴弦。新構(gòu)造的鋼琴初命名為“Gravecembalo col piano e forte” (意為:帶有音強變化的古鍵琴),后來簡略為“Piano forte”(意為:強和弱)。那時,克里斯托弗里擊弦機已經(jīng)是驚人地完美。 克里斯托弗里在費迪南多王子與美第奇家族(Medici family)的幫助下,在佛羅倫薩成立鋼琴廠“Christofori Piano Studio”。
鋼琴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動琴槌以敲打琴弦。從十八世紀末以來,在歐洲及美國,鋼琴一直是主要的家庭鍵盤樂器。鋼琴發(fā)源于歐洲,十八世紀初,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Bartolommeo Christofori)發(fā)明的一種類似現(xiàn)代鋼琴的鍵盤式樂器,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撥弦古鋼琴——哈普西科德(Harpsichord)在音源與演奏形式這兩大特征上,都與擊弦古鋼琴有著完全相同的特征。就是外型上也基本一致,乃至如今我們僅從外型上難以分辨它們是哪一種琴。兩種古鋼琴在外型、音源、演奏特征上是一致的,但它們演奏所發(fā)出的聲音效果則完全不同。這是由于激發(fā)琴弦方式的不同使然。撥弦古鋼琴是在鍵盤的尾端裝有撥弦的裝置,其撥弦的撥子是以金屬薄片包裹皮革制成,也有使用禽鳥的羽翎作為撥片,故也稱這種琴為羽管鍵琴。按動音鍵而撥弦,十指可同時并用,彈奏出各聲、復(fù)調(diào)音樂。這種激發(fā)音弦的方式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點。
約翰內(nèi)斯.楚姆佩是西爾伯曼的名徒之一,他于1760年來到英國,成為鋼琴制作師;他的產(chǎn)品被稱為“英國式擊弦機鋼琴”。這種鋼琴觸鍵感覺較重,但聲音渾厚深沉,正適合于克萊門蒂那堅實有力的音樂風格。莫扎特和克萊門蒂當時是名聲同噪的鋼琴演奏家,由于他們演奏風格的不同,他們分別使用結(jié)構(gòu)各異的維也納式和英國式鋼琴。1789年1月,莫扎特和克萊門蒂在維也納奧國國王的王宮里舉行了世界上次鋼琴演奏比賽,成為轟動一時的大事。這次比賽對提高鋼琴在諸樂器中的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