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的經(jīng)歷,本質(zhì)上就源自于父母從小的家庭教育和氛圍、言傳身教,若是父母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去有意培養(yǎng)孩子、引導孩子,那么孩子很難去切身體會到學業(yè)的重要性以及父母的不易。 要想改變孩子的想法和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我們就需要重建孩子的心理認知。 如何重建呢? 當然需要先改變父母自己,其次才能改變孩子。 一個孩子不愛學習,不會體會父母都不易,那大概率都是父母“呵護”得太好了,家庭給了孩子心靈的港灣,也給了孩子任性的港灣,孩子會想當然地認為學習不是我的事,我討厭學習,覺得學習沒勁、太枯燥了。 學習當然是有枯燥乏味的地方,但也正因為孩子不理解學習的重要性,才覺得學和不學,本身也沒什么區(qū)別。 父母要做的,就是從心理層面給予孩子引導和重塑認知。 這就需要分步驟進行。 圖片 這里有一個前提是,如果父母要想一個讀小學的孩子去體會學業(yè)的重要性和父母的不易,那當然是天方夜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腦認知還未發(fā)育完全,因此還沒什么理解的概念,也談不上感同身受。 如果孩子是小學階段,此時的父母只需要言傳身教,自己愛學習,也主動讓孩子幫忙分擔家務(wù),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夠懂得并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以及父母的不容易。 比較難改變的,其實是初中和高中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于青春期,個人認知開始覺醒,有些許反叛和自己的思想,比較不容易被改變。 對待這個階段的孩子,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溝通。 常見的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往往都是無效的溝通,父母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孩子也站在父母的對立面,經(jīng)常一場溝通下來,都是父母在說,孩子在聽,這種溝通方式,孩子聽是聽進去了,但有沒有作用呢? 可想而知,作用不大。 要想徹底改變孩子以往的認知,就要打碎然后重建,這個過程中需要離不開父母的監(jiān)督和正向的反饋。 先和孩子溝通,要訣就四個字“感同身受”,先嘗試去理解孩子,獲得孩子的認可,這場談話才能夠做到有效的溝通。 在和孩子談話的過程中,父母盡量不要用言語去刺激孩子,哪怕孩子的觀點不對,也不要反駁,先等孩子說完,再進一步引導。 例如,當我們問孩子,為什么不喜歡讀書的時候,孩子多半會回答不想學習,學不進去,當我們繼續(xù)追問為什么學不進去的時候,孩子自己可能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時候父母就需要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回答這個問題,例如是不是電子產(chǎn)品讓你分心了,漫畫小說讓你分心了,這一步是要讓孩子意識到是什么東西阻礙了孩子的學習。 最后父母還需要讓孩子回答,讀書到底重要不重要。 這個問題,對一個上初中的孩子來說,他大概率是知道讀書是重要的,但具體又不知道讀書到底有多重要。 讀書是很重要,但不夠那么重要,至少不能重要到我先讀書再玩手機,在孩子的眼里,一定都是先玩手機,再寫作業(yè),這是孩子認為的重要度排名。 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給孩子說一些自己過往的經(jīng)驗,以及當下社會的一些現(xiàn)實問題。 圖片 例如,今年畢業(yè)生上千萬,好的工作崗位競爭的人更多,就更看重一個人的大學如何,以及目前的畢業(yè)生平均薪資等數(shù)據(jù),這些問題都可以開誠布公地跟孩子談一談。 有的父母覺得孩子還小,不應(yīng)該給孩子灌輸太大的壓力,但壓力是什么?壓力可以是讓孩子徹底垮掉的東西,但適當?shù)膲毫σ部梢猿蔀楹⒆拥膭恿Α? 太多的壓力當然不好,適當?shù)膲毫t是必要的。 對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適當?shù)刈屗邮艿缴鐣囊恍┛陀^現(xiàn)實情況,我認為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讓孩子自己管理家庭開支,以便讓孩子深刻理解,學習跟自己的生活品質(zhì)甚至是幸福源泉都息息相關(guān)。 父母可以先告訴孩子,假設(shè)孩子以后沒有考上大學,找了一個普通的工作,一個月收入三千元,父母就可以給孩子三千元,讓孩子負責家里每個月的所有開銷,水電、菜、米、肉等等,讓孩子自己感受金錢的作用和貨幣的本質(zhì)。 這對于培養(yǎng)孩子的財商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父母就必須要告訴孩子兩點,一點是孩子目前的成績非常不理想,班級排名、年級排名,再套算當?shù)氐谋究其浫【€,我們甚至就可以估算孩子的未來。 這是在告訴孩子緊迫性和重要性,讓孩子認識到學習是影響自己未來前途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告訴孩子這一點后,父母就可以開始提出幫助孩子改善學習成績,例如沒收手機、規(guī)定玩耍時間、制訂作息表等等。 當然,這些規(guī)定都必須要得到孩子本人的同意,在不同意的地方,雙方可以商量適當妥協(xié),在確定后,父母就可以幫助孩子監(jiān)督孩子完成作息表。 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完成作息表并養(yǎng)成習慣,父母還可以進行一些正面反饋,例如每周獎勵孩子一次外出就餐,亦或是獎勵孩子一個小時的玩耍時間等等。 這既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還可以幫助孩子培養(yǎng)時間意識,以及自我規(guī)劃。 圖片 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定期給孩子聽一聽名人的發(fā)言和演講,以幫助孩子領(lǐng)悟知識的魅力和樂趣,例如歷年哈佛大學演講、丘吉爾發(fā)表的二戰(zhàn)演講等等,這些都能夠很好地成為孩子刻苦學習的精神食糧。 還有一些小技巧,例如在孩子床頭貼一些標簽,鼓勵、加油等便簽紙,貼一些名人的名言名句,孩子最喜歡的名人的肖像照片等等。 精神鼓勵,有時候比口頭鼓勵效果更好。 至于讓孩子體諒父母的不易,這一點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在暑假或寒假的某一天,有條件的帶孩子去自己上班的地方體驗一下工作,沒條件的就帶孩子去做志愿者,體會一些勞動的意義。 再不濟,讓孩子多做做家務(wù),分擔一下父母平時的家務(wù)活,基本上孩子都能夠體會到父母的不易。 當然了,光做還不行,父母還需要進行言語引導,偶爾向孩子吐露一下“小辛苦”,但真煩惱就別給孩子說了,畢竟孩子已經(jīng)被學習煩透了,可沒工夫聽你的負能量嘮叨。 以上,如果父母都能夠嚴格執(zhí)行,并且有這個意識真心想讓孩子改變,那么還來得及。 當然了,最簡單高效的方式是,孩子從一出生開始,父母就應(yīng)該這樣帶娃,有意識鍛煉孩子的吃苦能力,培養(yǎng)孩子的逆商,要讓孩子明白,家庭的港灣只能靠一時,不能??恳惠呑?。 如果父母都能夠做到每天晚飯后在沙發(fā)上看一個小時的書,并且還能夠和孩子分享,我想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幾乎沒有不愛學習不愛讀書的。 可現(xiàn)實是,大部分的父母早已被生活壓彎了腰,也沒有這個“閑心”一小時坐下來看看書,這就言傳身教的基本魅力。 當父母白天忙完了工作,就可以回到家做完家務(wù)享受生活的時候,殊不知,孩子還在家“嗷嗷待哺”等你進行知識的引導呢。 我們幾乎可以這樣理解,如果父母愛學習,有同理心懂得體諒他人的不易,那么大概率,孩子也會愛學習,并且能夠體諒父母的不易。 父母永遠都是孩子進入社會前,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