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孩子能否擁有一個健康成長的未來,很大程度上跟他從小到大的家庭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01 廣東本土室內(nèi)家庭情景系列電視輕短喜劇《外來媳婦本地郎》,該劇的題材全部來源于生活真實寫照,所以每次看都會覺得很接地氣,很有生活氣息和親切感。 其中在教育孩子這方面的題材也不少,劇中的康天庥一直以“熊孩子”的形象出現(xiàn)在我們廣大觀眾的視線,頑皮搗蛋、古靈精怪,對于他的教育問題,讓他的父母乃及整個大家庭都十分頭痛。 康天庥每次說謊、做錯事、考試考得很差,他都是第一時間想方設法去躲避家長的審查,或是找一大堆不成立的理由,要實在沒辦法逃避的時候,面對父母的教育和責問,他老是會大聲地跑去找他的爺爺奶奶告狀。 由于“隔輩親”的原因,結果可想而知,他的爺爺奶奶總會站在他這一邊,偏愛他,袒護他,有時還會大聲地呵斥作為父母的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太過分了。 這也讓他的父母在遇到這樣的情況下,出于尊重長輩,而被迫選擇對頑劣的兒子從輕發(fā)落,同時感到一陣陣無奈。 02 “父母之愛子,必為其計深遠”,每個父母都把自己的孩子看得非常重要,所以無論從衣食住行還是德智體美方面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孩子也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越來越出息,將來擁有更好的人生,自然會對自己的兒女更加嚴格,要求更多。 對比父母的日夜操心,嚴厲管教,“過度溺愛”卻早已成了老一輩的通病。 老人認為孫兒年紀小不懂事,需要慢慢教育,總是害怕孩子磕了碰了,把自己的慈愛之光最大限度地散發(fā)在了孫兒身上,甚至在他們眼里父母的教育會嚇著孩子,于是總是不計后果地偏幫孩子。 在這樣的“絆腳石”面前,父母也是有心無力,啞口無言,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變得越來越難教,小的時候教不好的話,一旦性情定了下來就很難通過旁人去進行干預和改變了。 其實這樣的溺愛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無利的。具體有以下四個弊端。 一、孩子過于溺愛,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人格,很少顧及他人感受,不會在自己身上找過錯,一味指責他人,怨怪他人。 二、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差,會導致他將來融入社會集體生活困難,不利于他更好地完成社會分配的責任。 三、性格嬌縱,目中無人,不知天高地厚,總是以為每個人都讓著他,護著他,遲早會吃虧。 四、耐挫能力弱,受到一點點壓力和質(zhì)疑就自暴自棄或者處事沖動偏激。 03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說過這樣一段話:“溺愛孩子其實是一種溫柔的陷阱,表面上是在愛孩子,實質(zhì)上是父母一步步將孩子帶領到自己新手挖掘的陷阱里,被溺愛長大的孩子,由于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也失去了長大成人的機會?!? 的確,很多孩子其實本質(zhì)并不壞,可以通過家長正確有效的教育逐步把孩子養(yǎng)成一個內(nèi)外兼修的好孩子的,只是很多家長最初的“睜著眼閉只眼”的態(tài)度或者長期“護犢子”的心態(tài)造成了孩子錯過了最佳的糾正時機,養(yǎng)成了不好的人格,禍害了孩子一生。 “慣子如殺子”,這句話同樣適合于隔輩的爺爺奶奶,疼愛孫兒沒有錯,但任由孫兒犯錯又不更正,甚至表現(xiàn)出鼓勵和支持的態(tài)度,就大錯特錯了。 這是一種慢性毒藥,在慢慢地“捧殺”自己的下一代,又怎么指望這樣的后代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貢獻的好人? 你今天不下狠心去教的孩子,將來的某一天,他行差踏錯,有的是人替你們教他。 04 記得過去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在古代,有一個從小被母親溺愛嬌慣的少年,臨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親的奶,他媽媽解開衣襟喂他,這少年卻一口把母親的奶頭咬下。就是因為恨自己的母親從小到大都沒有及時糾正他犯的錯誤,更沒有好好地教會他如何處事待人,他才無法無天地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害了他的一生。 在綜藝節(jié)目《婆婆與媽媽》第二季里,演員黃圣依的兒子因為小孩子天性貪玩,把陶藝館里的一個陳列品弄壞后又再去玩另一個陳列品,黃圣依見狀馬上跑過去把兒子手中的陳列品拿掉,并且告訴兒子上面寫著“勿動”,是不能動的東西。 可是她兒子根本不愿意松手,遠處的奶奶看到孫子在鬧騰也走了過來勸說孫子把陳列的物品還給人家,要愛護公共物品。 結果這孩子是把東西放手了,卻在轉(zhuǎn)身后被媽媽說了幾句,馬上哭了起來,還在地上打起滾來。 這可讓黃圣依更生氣了,大聲地跟孩子講道理,奶奶也連忙哄著他讓他起來,很明顯,孩子根本聽不進去,結果黃圣依不顧孩子的哭鬧拉著婆婆走開不理他,讓孩子一個人在那繼續(xù)打滾。 奶奶不愿意丟下孫子,說道:“奶奶掏錢賠他們,你喜歡吃什么,奶奶給你買去,聽話?!? 在這過程中,黃圣依一再阻攔自己的婆婆對孩子進行的多次袒護,可見,黃圣依是非要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的,她不愿意看到孩子養(yǎng)成這樣不好的生活習慣,而婆婆的做法她也是不認同的。 最后孩子還是在黃圣依的堅持下,和婆婆一起帶著他向館內(nèi)的工作人員道了歉,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得到了工作人員的諒解。 事后黃圣依就這件事跟自己的婆婆進行了溝通交流說: “媽,我就是特別理解你很喜歡楊安麟,但是如果下次他再躺在地上不起來,拒絕承認錯誤在先的情況下,我們先不去拉他,要不然他就會覺得有長輩在,他就什么都不怕了。” 幸運的是,她的婆婆在這樣的溝通下還是蠻能理解自己兒媳婦的教育方式的,也覺得孩子仗著有長輩在,就不敢把他怎么樣,會變得越來越頑皮,不講道理。 黃圣依和婆婆在這件事的過程中雖然在開始的時候,有一點的小摩擦,意見不合,一個出于對孫子的疼愛,一個出于對兒子的正確教育,但后來卻達成了共識,認為孩子要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已經(jīng)是非常和諧的一幕了。 但有多少家庭出現(xiàn)類似的問題時,老人家都一意孤行地偏愛孫兒,阻攔自己的兒子兒媳婦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錯誤地認為父母不是爺爺奶奶的“對手”,間接把父母當成了“敵人”,老是跟父母“唱反調(diào)”,說一句,罵一句都不行,從而進一步加深了親子矛盾,孩子養(yǎng)成的壞習慣日益增長,難以招架。 05 本著對孩子成長健康的出發(fā)點,父母呈現(xiàn)的教育方式往往要比老一輩更加嚴格激烈,而老一輩總想緩和處理,這就很容易形成對立面,孩子夾在中間,肯定往對自己寬容的方向躲,時間長了,孩子慢慢長大,就真的很難改變了。 另外,家庭中正常關系的失調(diào),是孩子以后產(chǎn)生精神和情緒的各種病態(tài)的肥沃的土壤,所以為了避免這個情況的發(fā)生,作為家長的我們更加要統(tǒng)一合作和理解支持。 在此,有四個建議給廣大有這樣教育問題的家庭。 建議一:家中的大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形成統(tǒng)一陣線,站在一個陣營,在原則問題上不能妥協(xié)。 建議二: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盡量避開老一輩,不要與他們發(fā)生正面沖突,避免發(fā)生更嚴重的家庭矛盾。 建議三:與老一輩好好溝通交流,對孩子不要過于溺愛,要學會放手,支持自己的教育。 建議四:教育孩子要講究方式方法,多帶孩子參加社會實踐,從思想上說服自己的孩子,不能一味靠打靠罵來使孩子屈服,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孩子的人生在開始的時候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怎樣去圖繪,怎樣去上色,怎樣去裝裱,跟我們家長的教育是息息相關的,孩子擁有一個怎樣的未來,是家長們共同努力,共同合作的結果。 所以,帶孩子跳出溺愛的陷阱,不要成為孩子養(yǎng)成不良習慣的靠山和保護傘,才能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長,塑造正確的三觀,走向光明的未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