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文獻回收的登記和記錄是確?;厥者^程可追溯、文獻信息完整留存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需形成系統(tǒng)化的文字、影像等記錄體系,貫穿回收全流程。具體操作如下:
一、登記記錄的核心原則
全程性:從前期接觸到終入庫,每個環(huán)節(jié)均需記錄,形成 “閉環(huán)追溯鏈”。
準確性:信息需與實物一致,避免模糊表述(如 “約 10 頁” 需改為 “共 8 頁,缺第 3 頁”)。
規(guī)范性:使用統(tǒng)一表格、編碼規(guī)則,確保不同操作人員記錄格式一致。
保密性:對涉及個人隱私、敏感內容的文獻(如私人書信、未公開手稿),記錄中需標注保密等級,限制查閱權限。
二、分階段登記記錄內容與方式
(一)前期接觸階段:線索登記
針對初步摸排到的檔案文獻線索,建立《檔案文獻回收線索登記表》,內容包括:
基礎信息:線索提供者姓名 / 單位、聯系方式、反饋時間、文獻存放地點。
文獻概況:文獻類型(如清代契約、民國報紙、照片相冊)、數量(件 / 冊 / 張)、預估年代、載體材質(棉紙 / 膠片 / 金屬)、保存狀態(tài)(完好 / 霉變 / 蟲蛀 / 撕裂)。
來源說明:線索提供者所述文獻來源(如 “”“舊貨市場購買”“單位舊檔案”)、是否知曉合法權屬。
處理意見:評估小組初步判斷(“需優(yōu)先跟進”“價值較低暫不回收”“疑似非法來源,轉法務核查”)、跟進人及時間節(jié)點。
記錄方式:電子表格(可實時更新)+ 線索提供者簽字確認的紙質版(若為個人提供)。
(二)回收實施階段:交接與權屬登記
現場清點記錄
回收人員與持有者共同清點文獻,填寫《檔案文獻現場清點單》,逐項記錄:
編號:為每件 / 套文獻臨時編 “回收序號”(如 “HS2023001-001”,HS 代表 “回收”,2023 為年份,后三位為批次,后三位為該批次內序號)。
文獻詳情:名稱(如 “1950 年 XX 縣土地改革通知書”)、具體數量(如 “1 冊,內頁 28 張,含附圖 1 張”)、特征描述(如 “封面紅色,蓋有 XX 政府公章,第 5 頁有撕裂”)、附屬物(如 “原存放于木箱,內有防潮紙”)。
狀態(tài)佐證:現場拍攝文獻正反面、破損處、標記處的照片 / 視頻,與清點單關聯存檔(電子文件夾按序號命名)。
記錄方式:一式兩份紙質清點單(回收方與持有者簽字確認)+ 電子掃描件 + 影像資料。
權屬轉移登記
根據回收方式(捐贈 / 收購 / 寄存),簽訂對應協議并登記:
捐贈:《檔案文獻捐贈協議》需注明捐贈者信息、文獻清單(關聯清點單編號)、自愿捐贈聲明、機構承諾(如 “保管,合理利用時注明捐贈者”),附捐贈者身份證明復印件。
收購:《檔案文獻收購協議》需增加評估價值、付款方式及時間、權屬轉移時間,附評估報告、持有者身份證明、文獻來源合法性證明(如繼承公證、機構處置決議)。
寄存:《檔案文獻寄存協議》需明確寄存期限、保管責任、利用權限(如 “僅寄存者可申請查閱”)、取回條件,附寄存者身份證明。
依法追索:由司法 / 行政部門出具《檔案文獻追索決定書》《扣押清單》等,記錄追索過程、法律依據、交接單位(如公安部門)及經辦人。
記錄方式:協議原件歸檔,關鍵頁掃描存入電子檔案,與文獻編號綁定。
(三)接收處理階段:入庫與狀態(tài)記錄
文獻移交至檔案機構后,由接收部門(如保護修復室)進行登記,填寫《檔案文獻接收登記表》:
接收信息:接收日期、接收人、運輸方式(如 “專車運輸,恒溫箱保存”)、與回收人員的交接確認。
初步檢測記錄:
污染情況:是否有霉菌、蟲卵、異味(如 “紙張表面有霉斑,檢測為青霉屬”)。
破損程度:按 “完好 / 輕微破損 / 嚴重破損 / 瀕?!?分級,詳細描述(如 “膠片檔案邊緣卷曲,部分畫面褪色”)。
特殊處理需求:如 “需立即冷凍殺蟲”“紙張酸性超標,需脫酸處理”。
記錄方式:電子登記表 + 紙質簽收單,檢測報告(含專業(yè)儀器數據)作為附件。
(四)后期管理階段:修復與入庫登記
修復過程記錄
針對需修復的文獻,填寫《檔案文獻修復記錄表》,跟蹤修復全流程:
修復前狀態(tài):附修復前照片,標注修復點(如 “第 3 頁撕裂處,長度 5cm”)。
修復方案:修復方法(如 “手工托裱”“膠片數字化轉存”)、使用材料(如 “無酸漿糊”“聚酯薄膜”)、修復責任人及時間。
修復后狀態(tài):附修復后照片,說明修復效果(如 “撕裂處已粘合,平整度達標”)。
記錄方式:電子修復檔案(關聯文獻編號)+ 紙質修復單,修復前后對比照片歸檔。
入庫保管登記
文獻修復完成后,正式入庫時填寫《檔案文獻入庫單》:
編號:生成機構內部檔案號(如 “DA-2023-005-012”,DA 代表 “檔案”,2023 為入庫年份,005 為類別號,012 為順序號),替代臨時回收序號。
存放信息:庫房編號(如 “特藏庫 A 區(qū) 3 排 5 列 2 層”)、存放容器(如 “無酸檔案盒,編號 KH008”)、環(huán)境參數(如 “溫度 18℃,濕度 50%”)。
關聯記錄:標注該文獻對應的回收序號、修復記錄編號,實現全流程溯源。
記錄方式:電子檔案管理系統(tǒng)錄入 + 庫房實體標簽(貼于檔案盒 / 柜)。
三、記錄管理要求
統(tǒng)一性:使用機構統(tǒng)一制定的表格模板(含必填項、編碼規(guī)則),確保信息格式一致。
性:電子記錄加密存儲,紙質記錄存入專用檔案柜,僅授權人員可查閱;涉及隱私或涉密的記錄(如個人書信回收)需標注 “保密”,按密級管理。
可追溯性:所有記錄通過 “文獻編號” 關聯,形成從 “線索→回收→處理→入庫” 的完整鏈條,任意環(huán)節(jié)信息可通過編號快速調取。
性:電子記錄定期備份(異地備份防丟失),紙質記錄采用無酸紙張打印,確保長期保存。
通過以上登記記錄,既能保障檔案文獻回收的合規(guī)性,也為后續(xù)的保護、研究、利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礎信息,是檔案文獻 “有源可溯、有證可查” 的關鍵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