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錦被譽為“天下母錦”,對中國錦業(yè)發(fā)展和繁榮產生了巨大影響。作為漢代“五都”之一的成都,是長江流域的織錦中心,大量輸出絲綢產品。三國時期,諸葛亮設錦官,成都一躍成為中國也是世界的織錦中心,這一獨步天下的地位一直持續(xù)到南宋,保持了千年之久。
蜀錦在絲綢之路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專家認為,漢武帝派張騫開通西域后,蜀錦迅即成為北方絲綢之路貿易的主角之一。北方絲綢之路途經地區(qū)發(fā)掘出土了大量帶有蜀地標識的絲織物,是蜀錦活躍在北方絲綢之路上的直接物證。在新疆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錦護膊、“王侯合昏(婚)千秋萬歲宜子孫”錦被,專家們考證后認為均為蜀漢產的蜀錦。其中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錦護膊,出土于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一座高規(guī)格王墓中,它以寶藍、絳紅、草綠、明黃和白色五組色經織出星紋、云紋、孔雀、仙鶴、辟邪和虎紋,文字激揚,為國內外高度關注,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
從南北朝至隋唐,蜀地與西域的商業(yè)往來更加頻繁,蜀錦也承擔了重要的角色。“黃色聯(lián)珠龍紋綺”是新疆博物館的一級文物,其紋樣為典型的“陵陽公樣”?!傲觋柟珮印笔翘拼]師綸獨創(chuàng)的寓意瑞祥、章彩奇麗的各式蜀錦圖案,自唐初起流行數百年而不衰。與此件紋樣完全一致的另一件綺上,則有“景云元年雙流縣折紬綾一疋(匹)”字樣,明白無誤表明其產地為今天的成都市雙流區(qū)。在吐魯番出土的唐代文書中,則有“益州半臂”“梓州小練”等蜀錦蜀綢名目,并標有上中下三等價格,反映了四川絲綢在西域貿易中的繁盛。
事實上,早在北方絲綢之路開通前成都就有一條通往南亞、中亞、西亞的古老國際交通線——南方絲綢之路。司馬遷《史記》記載,公元前122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即看到從印度輸入的蜀布和邛竹杖。運送這些商品的國際通道當時被稱為“蜀身毒道”,身毒即今印度。歷史學家認為,在先秦時期,南方絲綢之路已經初步開通,并是那時古蜀與西方交往的主要通道。蜀錦是流通在這條東、西方大動脈上的重要貿易品。
蜀錦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四川大學李映福教授認為,從兩漢開始,蜀錦即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東南亞、南亞,至唐宋,貿易規(guī)模達到頂峰。南宋時期,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驛站”的欽州,舟楫往來不絕,商人們“自蜀販錦至欽,自欽易香至蜀”。蜀錦自欽州出發(fā),漂洋過海,走向世界。這種貿易盛況,一直持續(xù)到了元明時期。
蜀錦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其織造技術的輸出。蜀錦技術在不同時期影響了宋錦、云錦。宋錦、云錦也是后來海上絲綢之路的明星。競相綻放的各種中國錦,不斷走向海上絲綢之路,使海上絲綢之路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