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泳涂裝階段:核心是 “電場沉積”,形成濕涂層
2.1 工件裝掛:將前處理后的工件固定在掛具上,確保工件導電良好(掛具需定期清理,避免接觸不良導致涂層漏涂);
2.2 電泳槽浸涂:將掛具與工件一同浸入電泳漆槽(漆液溫度控制在 20-30℃,pH 值 7.5-8.5),接通直流電(電壓 150-300V,電流根據工件面積調整),保持 1-3 分鐘。此時涂料粒子在電場作用下沉積在工件表面,形成厚度 15-30μm 的濕涂層;
2.3 超濾水洗:工件從電泳槽取出后,用 “超濾水”(電泳漆經超濾設備過濾后的清水)沖洗,回收工件表面滴落的未沉積涂料(循環(huán)利用,提升涂料利用率),同時減少后續(xù)廢水處理量。
電泳加工的典型應用領域
汽車行業(yè):核心應用領域,包括汽車車身、車架、車門、底盤零部件(如傳動軸、懸掛臂)等,采用陰極電泳涂層,可滿足汽車 10 年以上的耐腐蝕要求;
工程機械:如挖掘機、裝載機的駕駛室、液壓管路、金屬結構件,需耐受戶外惡劣環(huán)境,電泳涂層可提供優(yōu)異的耐候性和耐腐蝕性;
家電行業(yè):洗衣機內筒(陽極電泳,成本低)、空調外機外殼(陰極電泳,耐雨水腐蝕)、冰箱金屬部件等;
五金與安防:門鎖、合頁、鉸鏈等建筑五金,以及監(jiān)控攝像頭外殼、配電箱等安防產品,需兼顧美觀與防銹;
軌道交通:地鐵、高鐵的金屬部件(如車門框架、座椅支架),電泳涂層可適應軌道交通的高振動、高濕度環(huán)境。
電泳加工 vs 傳統溶劑型噴漆:直接的替代關系
噴漆是基礎的涂裝工藝,二者均用于非金屬或金屬表面的防護與裝飾,核心差異如下:
對比維度 電泳加工(陰極) 傳統溶劑型噴漆
核心優(yōu)勢對比 1. 涂層均勻性:無死角(深孔、邊角全覆蓋),厚度偏差<5%;
2. 附著力與耐腐蝕性:劃格試驗 0 級,中性鹽霧>500 小時;
3. 環(huán)保性:涂料利用率>95%,無 VOC 排放,廢水易處理;
4. 自動化:適合流水線,人工成本低,穩(wěn)定性高(返工率<1%) 1. 靈活性:換色 / 換工件僅需清洗噴槍(10-20 分鐘),適合多顏色小批量;
2. 初期成本:設備投資僅為電泳的 1/3-1/2(無需超濾、磷化系統);
3. 顏色豐富:可定制任意顏色,無需特殊配方;
4. 工件限制少:非金屬(如塑料)無需導電處理即可噴涂
核心劣勢對比 1. 靈活性差:換色需排空漆槽(4-6 小時,成本 1-2 萬元 / 次);
2. 顏色局限:以黑 / 灰為主,彩色成本高、穩(wěn)定性差;
3. 工件限制:僅適用于導電金屬(非金屬需先鍍膜) 1. 涂層質量:易出現漏噴、流掛,邊角 / 深孔覆蓋率<70%;
2. 耐腐蝕性弱:中性鹽霧僅 100-200 小時,附著力易脫落;
3. 環(huán)保性差:涂料利用率僅 60%,VOC 排放高(需額外處理,成本增加);
4. 效率低:人工依賴度高,返工率 5%-10%,規(guī)?;a能低
結論:電泳是噴漆的 “升級替代方案”,適合規(guī)?;?、高防腐需求(如汽車車身、工程機械);噴漆適合多顏色、小批量定制(如家具、小型裝飾件)。
終建議:如何選擇表面處理工藝?
若為鋼鐵 / 鋅合金、規(guī)?;?、高防腐、簡單顏色(如汽車車身、工程機械):優(yōu)先電泳;
若為多顏色、小批量、裝飾性需求(如家具、小型裝飾件):優(yōu)先噴漆;
若為鋁合金、高耐磨、絕緣、本色裝飾(如手機外殼、散熱器):優(yōu)先陽極氧化;
若為厚涂層、戶外大尺寸件(如路燈桿、健身器材):優(yōu)先粉末涂裝;
若為金屬質感、高耐磨摩擦件(如水、軸承):優(yōu)先電鍍。
簡言之,電泳加工并非 “工藝”,而是在 “規(guī)模化、高防腐、復雜金屬件” 場景下的選擇,需結合工件材質、性能需求、生產規(guī)模綜合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