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 1、表明具備了按相應認可準則開展檢測和校準服務的技術能力; 2、增強市場競爭能力,贏得政府部門、社會各界的信任; 3、獲得簽署互認協(xié)議方國家和地區(qū)認可機構的承認; 4、有機會參與國際間合格評定機構認可雙邊、多邊合作交流; 5、可在認可的范圍內使用CNAS國家實驗室認可標志和ILAC國際互認聯(lián)合標志; 6、列入獲準認可機構名錄,提高知名度。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為社會提供公證數(shù)據(jù)的產品質量檢測機構,必須經(jīng)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對其計量檢定,測試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 以上規(guī)定說明:沒有經(jīng)過計量認證的檢定/檢測實驗室,其發(fā)布的檢定/檢測報告,便沒有法律效力,不能作法律仲裁,產品/工程驗收的依據(jù),而只能作為內部數(shù)據(jù)使用。
中國計量認證CMA(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只有取得計量認證合格證書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才允許在檢驗報告上使用CMA章,蓋有CMA章的檢驗報告可用于產品質量評價、成果及司法鑒定,具有法律效力。 [1]計量認證不僅是諸多行業(yè),尤其是關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行業(yè)評價檢測機構檢測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同時也是第三方檢測機構進入市場的準入證。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接觸的機動車尾氣檢測,所有從事該項目檢測的機動車檢測場所都必須通過計量認證,在報告上使用CMA標記;從事室內空氣質量檢測的實驗室也必須通過計量認證;對“非典”進行防范及控制的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各區(qū)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都是取得計量認證合格證書的檢測機構。
計量認證歷史和國際實驗室認可情況 1947年,澳大利亞建立了世界上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并成立了認可機構澳大利亞國家檢測協(xié)會(NATA)。60年代英國也建立了實驗室認可機構,從而帶動歐洲各國認可機構的建立。70年代美國、新西蘭、法國也開展了實驗室認可活動,80年代實驗室認可發(fā)展到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建立了實驗室認可機構。目前國際上大多數(shù)國家都實行了實驗室認證、認可制度。90年代初,我國頒布了《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計量認證技術考核規(guī)范》(JJG1021-90),建立了早的實驗室認證/認可體系模型。由于國家計量法律中使用“認證”字樣,“計量認證”其實質是對實驗室的一種法定認可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