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裝裹
茶房進入死者家的件事是為死者“換裝裹”。即為死人換上壽衣。這時,要先為死者用酒精或清水沐浴,擦拭身體,絞臉,梳頭(男性要剃頭,只剃前不剃后,俗稱“留后”),修正遺容,后換上壽衣。壽衣在檔次規(guī)格上懸殊極大。一般的是有棉襖棉褲1套,外套長袍1件。男戴風帽或平頂瓜皮帽,女戴護白披肩的風帽,俗稱“觀音斗”。布襪淺鞋(鞋底或繡或畫蓮花圖案)。另有黃色硬胎元寶型頭枕、腳枕各1個。不可少的為黃色褥單和白色蓋單,俗稱“鋪金蓋銀”。白布單又稱“蒙臉被”。稍好一些的壽衣是男裝可套馬褂,女裝可著明朝服飾,外罩對襟大領氅衣,“鋪金蓋銀”,外加天藍色或紅色繡游龍戲鳳或八仙及飾有海水江牙、紅日出水圖案的被褥,俗稱“海褥海被”。者,男裝袍外穿清裝官氅補褂,戴清裝官帽。女裝在裙氅外套霞帔,戴鳳冠。壽衣的高低規(guī)格還在于質料做工??季空叨嘤蒙系染I綾,圖案多為“壽”、“卍”、“牡丹”、“仙鶴”、“龍鳳”等,并綴以珠寶,極盡豪華奢侈。凡外面套的袍、裙、霞帔、靴、鞋等壽衣都須到專門的壽衣店買現(xiàn)成的。而里面的衣服都是自家縫制。
銘旌
也叫“殃榜”(土語),常貼在門報兒旁邊,一般用長幅布帛書寫,也有的寫在木牌(可到賃貨鋪租賃)上立于影壁前。木牌有木架,底部有座,牌子為約寬80厘米、高160厘米的長方形,兩邊為云字頭。銘旌上一般寫有死者姓名、字、號、官職及生卒年月日,多由陰陽生撰寫。楮錢紙,是一種用白紙剪扎成的長條穗狀紙錢,男性死者在紙錢末端剪成凸字形,女性則剪成凹字形,懸掛在門報兒下。但若是租賃別人房產(chǎn),則只能豎于門框旁,不得懸掛。楮錢紙是根據(jù)死者年齡一年一條紙錢,成殮完畢必須燒掉。
門報兒、銘旌、楮錢紙的貼擺以出家門男左女右為標準。立幡桿,多為大戶人家為顯赫財勢所為,從人死后直立至出殯。幡桿共3棵,長達8尺,杉木,上刷白粉。亡男,門左立兩棵,桿頂掛紙鶴幡,門右立一棵,頂桂枝;亡女,則相反。更有甚者還搭制牌樓。死者的長子或次子要到專門的刻字店去印刷報喪帖(俗稱“六子”),其內容與銘旌相同。孝子們要手執(zhí)報喪帖披麻戴孝到親友家登門報喪(富戶讓茶房或仆人持帖報喪,遠道者郵寄)。孝子下跪,雙手扶地,行盡孝報喪禮。民國初年,多行鞠躬禮?,F(xiàn)仍有行單腿跪拜禮者,并采用貼門報兒、懸掛楮錢紙等為報喪方式,有的還在報紙上刊登訃告,而銘旌、報喪帖、幡桿等均已絕跡。
下葬
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挖穴深埋,填土后堆成墳頭,叫“下葬”。穴位由陰陽生按照“五行”、“八卦”、“三元”、“四象”的方位派人刨好墳坑,內鋪黃緞子,安放由香斗抱來的福壽果,四角各置一錢,撒五谷雜糧,其中黑豆較多,據(jù)說可以驅邪。棺材入土后,孝子把幡插在墳頭上,插3下,撥3下,這樣后輩可升官發(fā)財;另一種是棺材埋地下,上面四周扎葦把,外面隨形培士,叫“浮厝”,這種方式只限于一些客死天津者,為便于以后遷回原籍,所以棺材大都較薄、較輕;材頭探出很短,稱為“行棺”。
孝子要守孝制,服孝3期,每期9個月,共27個月。以后改為1年或100天。服孝期間(一般在百日內)不剃頭、刮臉、剪指甲、飲酒、夫妻同房、外出等,逢春節(jié)或親友舉辦慶典,亦不拜禮和慶賀(至今,若家中有喪事,年春節(jié)不許去各家拜年)。家中女眷也要素妝。特別是出殯前,家中一定不能有孕婦生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