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指辦理喪事和埋葬死者。它是舉行喪事,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等相關事宜的儀式。是人類特有的感情。喪葬以祭祀、緬懷等感情為基礎,民間喪葬形式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各地興起、承續(xù)、發(fā)展、積累而成的喪葬文化和習俗。喪葬既成文化,與傳統(tǒng)的孝道祭祖、死者為大、思想感情有關,目的是前傳后教而約定俗成。也就是說,對死者毫無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喪葬。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文明不斷進步,殯葬制度的改革,長期形成的喪葬形式也在不斷注入新的內容。
老人逝世,俗說“歸家”、“過身”、“過背”、“老掉”。入殮,俗說“入棺”、“收殮”。安葬,俗說“過山”、“出葬”。辦喪事,俗說“做白喜事”或做“喪事”。入殮、出殯、安葬(俗稱“落事”)都要請堪輿(俗稱“地理先生”)擇“吉日、吉時”和安葬的“風水寶地”。
纏頭:纏頭也十分講究,如果去世的是男丁,打結就在左邊,如果是女丁,那么打結就是右邊,前提是還有一個長輩在世,比如爺爺、奶奶,爺爺去世而奶奶還在世,那么打結就在左邊,如果以后奶奶也去世了,那么就不需要打左邊了,直接打結在額頭上,正中間。懂行的人一般一看孝衣和打結就明白去世的是誰,家中還有什么人。
公墓。城鎮(zhèn)公墓一般建在郊外辟靜幽雅之處,農村公墓建在村外較遠的地方。西方公墓園林化程度很高,規(guī)劃也很長遠、劃一、詳細,有公路、紀念、休息、住宿、購物的場所。公墓管理很嚴謹,死者不論何種葬式,都要深埋,墓面平整,而后種上草皮,碑石不能太高,碑石周圍要種四季花卉。一年四季墓前幾乎都是鮮花盛開。整個公墓內無論墓多少,墓主何人,只見墓碑和花草看不到任何特殊標志或土堆。它不僅是死人的天堂,也是人們休閑的勝地。西方公墓的使用一般是有償使用,使用期長短,但有長期限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