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勞動人民的煉鐵技術(shù)也是杰出的,至今豎立在印度德里立附近一座清真寺大門后的鐵柱,是用相當鈍的鐵鑄成的,當時如何生產(chǎn)這樣的鐵,現(xiàn)代人也認為是一個奇跡。由人分析了它的成分,含鐵量大于99.72%,其余是碳0.08%,硅0.046%,硫0.006%,磷0.114%。
相對原子質(zhì)量55.847。鐵有多種同素異形體。鐵是比較活潑的金屬,在金屬活動順序表里排在氫的前面。常溫時,鐵在干燥的空氣里不易與氧、硫、氯等非金屬單質(zhì)起反應,在高溫時,則劇烈反應。鐵在氧氣中燃燒,生成Fe3O4,赤熱的鐵和水蒸氣起反應也生成Fe3O4。鐵易溶于稀的無機酸和濃鹽酸中,生成二價鐵鹽,并放出氫氣。
易溶于稀酸。在濃硝酸中能被鈍化。加熱時均能同鹵素、硫、硅、碳、磷等化合。除生成+2和+3價氧化物外,還有復合氧化物Fe3O4(是磁性氧化物)生成。鐵是工業(yè)部門不可缺少的一種金屬。鐵與少量的碳制成合金——鋼,磁化之后不易去磁,是優(yōu)良的硬磁材料,同時也是重要的工業(yè)材料。
再生鐵金屬原料來自四面八方,往往是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及其合金的混雜物,而且夾雜有塑料、橡膠、油漆、油脂、木料、泥沙、織物等。在冶煉前必須進行以下流程:
1.分類:由于原料來源混亂、材料性質(zhì)駁雜,必須采用人工進行分類整理歸置,以便于后期工作的進行;
2.解體:許多物料必須拆分解體,才能將其中的再生鐵部分分解出來,也利于人工篩除其他雜質(zhì);
3.篩分:篩除其他雜質(zhì)或磁選出鐵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