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窩主要產地東起菲律賓西至緬甸沿海附近荒島的山洞里,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山打根、新加坡和泰國等東南亞一帶海域及我國南海諸島居多。其中印尼由于天氣和環(huán)境為適合燕子聚居,因此印尼燕窩品質,印尼燕窩產量也,其次是馬來西亞。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印尼燕窩占全球燕窩產量的85%-90%、馬來西亞占5%-10%、泰國3%、越南、菲律賓等地2%左右(參考香港貿易署數年的資料)。燕南大洲島上曾采到爪哇金絲燕的一個亞種,即Cfuciphagagem ani,可生產食用燕窩。短嘴金絲燕則在中國西南部及西蔵東南部有產,早有詳細記載的著作有《本草備要》和《本經逢原》。為雨燕科(Apodidae)金絲燕屬(Collocalia)的多種鳥類分泌出的唾液與其羽絨混合凝結于懸崖峭壁上,或農家屋舍而長成的巢窩,可產燕窩的金絲燕有六種。
燕窩行業(yè)在中國起步較晚,在20世紀90年代曾有一個發(fā)展的小高峰,但據相關部門的調查資料顯示,90年代中后期燕窩行業(yè)出現的小高潮主要是由于各商家看到燕窩市場有利可圖,紛紛從其他行業(yè)轉入燕窩行業(yè)市場,但由于資質參差不齊,且上游采購環(huán)節(jié)無法得到保證,大量的劣質、假冒產品充斥了整個市場,導致市場出現“曇花一現”的發(fā)展之后,行業(yè)信任危機逐漸浮出水面。
盡管燕窩市場開始進入了行業(yè)自律的健康發(fā)展階段,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也對燕窩的了解深刻了許多。但是,燕窩市場前景的發(fā)展仍然任重而道遠,行業(yè)信任危機仍然存在,傳統的燕窩消費觀念根深蒂固,而千篇一律的市場操作模式,對整個行業(yè)的深度發(fā)展起到了抑制作用,各燕窩業(yè)投資者仍然只能在舊有市場爭份額,激烈的價格戰(zhàn)導致了燕窩品質的下降,甚至以假冒真,這些因素必將引來新一輪的信任危機。
2011年,國內爆發(fā)“假血燕事件”。燕窩消費者聞燕色變,隨即中國即限制燕窩進口。不少燕窩品牌消失于市場,行業(yè)格局重新洗牌。2011年發(fā)生“毒血燕”亞硝酸鹽超標和假冒偽劣事件后,中國曾禁止燕窩進口。這兩年,燕窩進口才陸續(xù)恢復。2013年馬來西亞成為獲準輸往中國的燕窩出口國,2014年11月20日,國家質檢總局發(fā)布了《質檢總局關于進口印度尼西亞燕窩產品檢驗檢疫要求的公告》,準予符合檢驗檢疫要求的印度尼西亞福臨門燕窩產品進口 [2] ,使印度尼西亞成為我國第二個對燕窩產品開放進口的國家。 [3] 為了制定燕窩行業(yè)標準 [4] ,中國衛(wèi)生部與檢驗檢疫總局專家組專赴馬來西亞考察燕窩行業(yè),造訪了產業(yè)鏈完整的燕窩莊,意給中國的燕窩消費者帶來可放心食用的好燕窩。
燕窩是經過金絲燕喉部有很發(fā)達的粘液腺所分泌的唾液在空氣中凝結成固體所形成的,是金絲燕攝食的昆蟲、海藻、銀魚等物經消化后,吐唾筑建的鳥巢,呈白色,故稱白燕,又稱官燕,整個燕窩顏色較為白色,此白色為自然白且白中帶點黃。黃燕:整個燕窩或燕窩大部分的地方顏色偏黃色,這是自然現象。從山洞采摘的燕窩也有部分呈現出不均勻的褐紅色、血色、棕色或棕黃色,底部顏色較深,中間和邊緣較淺。應該澄清的是此顏色并非來自燕子口中的血。其形成原因主要被認為是燕窩所處的環(huán)境如空氣、濕度、巖石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來自燕子棲息的環(huán)境及筑巢的燕洞壁含有高量鐵質物質向燕窩的滲透。這部分燕窩被稱為血燕。一般認為血燕的礦物質含量豐富,營養(yǎng)價值高于白燕,但并非所有礦物質都一定對人體有益。
染色燕窩
燕窩顏色呈現象牙白,或象牙白偏黃,存放時間過長或者日照時間較長的燕窩會呈現偏黃色。
染色燕窩,多是以低價的白燕染成紅色或黃色,當作高價的血燕或黃燕來賣。這類假血燕、假黃燕在未濕水之前較難分辨。但一經浸泡、燉制即可辨認,因為真正的血燕及黃燕,由于是天然的顏色,所以浸泡、燉制后,不會變色。染色燕窩由于色素溶于水,清水隨即被染成紅色或黃色。且燉制1~2小時后,染色燕窩一入水,其質地軟爛如白燕,而水卻呈紅色或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