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筒印章是古代近東地區(qū)普遍使用的印章,通??逃小皥D案故事”,在濕的粘土上滾動按壓后,可留下連續(xù)的圖案。滾筒印章發(fā)明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近東地區(qū),具體位置在現(xiàn)今伊朗西南部的蘇薩和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烏魯克。滾筒印章的發(fā)明與后來楔形文字的發(fā)明有著密切聯(lián)系。
公元前第8千紀的敘利亞已經有用圓形印章在泥板上做標記的先例,當時主要用作裝飾品和巫術。前第6千紀中葉,伊拉克北部的人們用印章在黏土塊或盤子上印出直線形的圖案,用以不同事物間的辨別。前第4千紀的時候,滾筒印章出現(xiàn)在南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和伊朗西南部的埃蘭。印章的產生先于文字,同時因為雕刻石質印章要用到金屬,所以它與冶金術出現(xiàn)于同一時期。從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時代到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的三千年里,滾筒印章的應用比封印更為廣泛。但到了前1000年左右,封印成為主流,而到了前5世紀,圓筒印章已不再被使用了。原因在于書寫在莎草紙和羊皮紙上的阿拉米亞語取代了書寫在粘土板上的楔形文字,滾筒印章只適應于粘土板,所以被封印完全取代。
目前自動蓋章設備或產品中,就蓋章實現(xiàn)的方式而言,有滾動蓋章和直上直下的傳統(tǒng)蓋章模式兩種。對于滾動蓋章而言,目前都是使用金屬或者硬質合成塑料,其印章面的印章圖案采用機械加工方式雕刻而成,沒有使用光敏印章,容易引起印章面局部印油過多,導致在蓋章過程中形成圖案失真。對于傳統(tǒng)的直上直下蓋章模式而言,雖然使用光敏印章來完成蓋章比較容易,但是在蓋章的瞬間,需要紙張停留保持靜止,才能防止印章圖案變形,因此蓋章的效率不高。然而,光敏印章作為新的ー種印章模式,在銀行、政府等辦公領域內,憑著其良好的蓋章效果漸漸得到更多的運用,但是也基本上局限于人工蓋章操作,無法裝入自助設備,實現(xiàn)自動高速的滾動蓋章。
滾筒印章作為“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三大標志 ”之一 ,因為它珍稀的材料,藝術性的雕刻圖案以及它身上所賦有的特殊意義,滾筒印章成為當時珠飾和印章收藏的新寵。滾印的發(fā)展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古人的智慧,還對當時文明的起源、發(fā)展、傳播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