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蝸牛的飼養(yǎng)土的制備:①復合菜園土
未污染的田園土30%、沙土30%,黃沙20%,煤渣灰15%,石粉5%,混合粉碎,經太陽曝曬3~5天、殺蟲后,過篩,然后加水使?jié)穸仍?0%左右,即一捏成團,一擊就散。盆內土厚度為:成蝸10cm,生長蝸7cm,幼蝸3cm,飼養(yǎng)1~2月更換1次。白玉蝸牛
②海綿替代法
在池、箱等底部鋪1層5cm的海綿,并保持4倍于本身重量的水分即可。每天清理殘食,每3天清理1次糞便。白玉蝸牛
在白玉蝸牛的養(yǎng)殖中,卵粒的孵化技術是白玉蝸牛繁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孵化率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白玉蝸牛養(yǎng)殖的效益,因此應當及時的采集卵粒并進行孵化管理工作。
一般來講卵粒孵化時,在適宜的溫濕度范圍內,溫度越高孵化時間將越短,如溫度在22℃~25℃,濕度在85%~95%時,幼牛在7~15天可以出殼,當濕度不變,溫度提升5℃左右時,7~10天便可出殼。
在采集卵粒后,將使用的采集匙與泥土一同取出,并放置在鋪設1公分左右土壤的木箱或其他容器中,放好后再蓋上1公分土壤,并用濕布或塑料膜蓋好,保證其中的濕度,幼牛在數(shù)日后便可破土而出。
對于剛出殼的蝸牛,需要在箱內放少許塵石灰顆粒,不要立刻進行喂食,3到4天后喂一些如生菜、萵筍葉、黃瓜等鮮嫩多汁的青食料,7到10天后再添加精飼料,若出現(xiàn)食料未吃完的現(xiàn)象便不要再進行投食,并及時清理保持干凈。
蝸牛工藝品的開發(fā):
蝸牛貝殼具有光澤且絢麗多彩,形態(tài)奇特,似寶塔、似圓錐、似煙斗和陀螺,人見人愛,就是不經過加工人們也愛玩賞它。如果經過精細的加工,便可制成各種類型的工藝品。
以蝸牛貝殼為材料的工藝品有很多,如煙缸、臺燈架等,不僅可享用而且也能觀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審美觀念的改變,應開發(fā)出更多新穎的蝸牛工藝品投放市場,美化我們的生活。
蝸牛的壽命一般在5~6年。在不適的生活條件下,會加速蝸牛的死亡,縮短蝸牛的壽命。
蝸牛是一種食用、藥用和保健價值都很高的陸生類軟體動物,其食用和藥用歷史已經有二千多年。在國外,蝸牛是世界七種走俏野味之一,列國際上四大名菜(蝸牛、鮑魚、干貝、魚翅)之首。在法國有"法式大菜"之譽,在歐美等國的圣誕節(jié)中,幾乎到了沒有蝸牛不過節(jié)的地步。近年,中國沿海開放城市悄悄興起食蝸牛熱,每逢節(jié)假日,市場上的蝸牛都會脫銷。小平同志生前曾品嘗過蝸牛菜,他稱贊說:"蝸牛菜彌補了國內一項空白,要很好地發(fā)展。"。
蝸牛是陸生貝殼類軟體動物,從曠古遙遠的年代開始,蝸牛就已經生活在地球上。蝸牛的種類很多,約25000多種,遍及世界各地,僅我國便有數(shù)千種。大多數(shù)蝸牛均有毒不可食用,我國有食用價值的約11種,如褐云瑪瑙蝸牛、高大環(huán)口蝸牛、海南堅蝸牛、皺疤堅蝸牛、江西巴蝸牛、馬氏巴蝸牛、白玉蝸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