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澆道應有一定的長度和深度。保持一定長度的目的是起穩(wěn)流和導向的作用。若深度不夠,則金屬液降溫快,深度過深,則因冷凝過慢,既影響生產率又增加回爐料用量。④橫澆道的截面積應大于內澆口的截面積,以保證金屬液入型的速度。主橫澆道的截面積應大于各分支橫澆道的截面積。⑤橫澆道的底部兩側應做成圓角,以免出現(xiàn)早期裂紋,二側面可做出5°左右的斜度。橫澆道部位的表面粗糙度≤Ra0.4μm。
內澆口:①金屬液入型后不應立即封閉分型面,溢流槽和排氣槽不宜正面沖擊型芯。金屬液入型后的流向盡可能沿鑄入的肋筋和散熱片,由厚壁處想薄壁處填充等。②選擇內澆口位置時,盡可能使金屬液流程短。采用多股內澆口時,要防止入型后幾股金屬液匯合、相互沖擊,從而產生渦流包氣和氧化夾雜等缺陷。③薄壁件的內澆口厚件要適當小些,以保證必要的填充速度,內澆口的設置應便于切除,且不使鑄件本體有缺損(吃肉)。
壓鑄是壓力鑄造的簡稱。它是將液態(tài)或半液態(tài)金屬,在高壓作用下,以高速度填充壓鑄模具型腔,并在壓力下快速凝固而獲得鑄件的一種方法。使用的壓鑄模具,稱為壓鑄模。
壓鑄時常用壓力是從幾兆帕至幾十兆帕,填充初始速度在(0.5~70)m/s范圍內。因此,高壓和高速是壓鑄的重要特征。 [1]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壓鑄模與壓鑄工藝、生產操作存在著極為密切而又互為制約、互相影響的特殊關系。其中,壓鑄模的設計,實質上則是對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因素的預計的綜合反映。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分析鑄件結構、熟悉操作過程、了解工藝參數能夠施行的可能程度、掌握在不同情況下的填充條件以及考慮到對經濟效果的影響等等步驟,才能設計出合理的、切合實用并能滿足生產要求的壓鑄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