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為底棲魚類,棲息于河流、湖泊、溝渠水田、池沼等各種淺水多淤泥環(huán)境水域的底層。晝伏夜出,適應性強,可生活在腐殖質豐富的環(huán)境內。水中缺氧時,能跳躍到水面吞入空氣進行腸呼吸。在水池干涸時,潛入泥中,只要泥土有少量水分保持濕潤,便不致死亡。泥鰍廣泛分布于亞洲沿岸的中國、日本、朝鮮、俄羅斯及印度等地。
泥鰍一般2齡時開始性成熟。其繁殖季節(jié)是4-9月,6-7月為繁殖盛期。通常情況,19℃以上開始產(chǎn)卵,24℃左右產(chǎn)卵量大,繁殖活動強烈。泥鰍是一年多次產(chǎn)卵的魚類,產(chǎn)卵常在雨后夜間進行,有時白天也產(chǎn)。產(chǎn)卵活動期間,泥鰍膽子較大,常到水面上來追逐。泥鰍卵有黏性,卵在水中受精后,粘在水草或水中雜物上孵化,落入水底的受精卵也能孵出仔鰍。雌鰍的懷卵量除個體差異外,與其體長有很大關系:體長8厘米的雌鰍懷卵量約為2000粒,體長10厘米的雌鰍懷卵量約為7000粒,體長12厘米的雌鰍懷卵量約為13000粒,體長15厘米的雌鰍懷卵量約為15000粒,體長20厘米的雌鰍懷卵量約為24000粒。泥鰍的卵為圓形,米黃色,半透明,卵徑0.8-1毫米,吸水后達1.2-1.5毫米。水溫20℃以上時,孵化期為2-4天。
食用及營養(yǎng):泥鰍肉質細韌,營養(yǎng)價值高。東南亞人民很喜食。 [10] 泥鰍肉質鮮美,富含蛋白質,還有多種維生素。泥鰍肉中含蛋白質18.4-20.7%,脂肪2.7-2.8%,灰分1.6-2.2%,每100克肉中含維生素A70IU,維生素B130微克,維生素B2440微克,鈣51毫克,磷154毫克,鐵3毫克,所含脂肪成分較低,膽固醇更少,屬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而且還含一種類似EPA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保護血管,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鰍含有的某些維生素比其他魚類高,如維生素A、C及B族維生素,經(jīng)常食用能提高身體。
泥鰍苗出膜第2天便開口進食,當飼養(yǎng)3-5天體長7毫米左右,卵黃囊消失,營外源性營養(yǎng),能自由平游時,可下池進入苗種培育階段。泥鰍苗的放養(yǎng)密度以1000-1500尾/平方米為宜,有微流水條件的可適增加。同一池中要放養(yǎng)同批卵化、規(guī)格一致的泥鰍苗。經(jīng)過30天左右的培育,可長成3-4厘米的泥鰍種,開始有鉆泥習性時即可轉為成鰍養(yǎng)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