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魚,是烏鱧[lǐ]的俗稱。烏鱧屬鱸形目、鱧科 [1] ,是鱧科魚類中分布廣、產量的種類 [2] ,又名烏魚、生魚、財魚、蛇魚、火頭魚、黑鱧頭等。
烏鱧懷卵量約為1~3萬粒。卵浮性,卵粒油黃色,具有游球,無粘性,卵徑約為2.0~2.2mm。剛浮出的仔魚全長約為4.1mm,全身遍布黑色素細胞,油球使得身體前端顯著膨大,類似蝌蚪狀,常臥于水面。孵化后38h,全長長至6mm左右,胸鰭、鰓裂和口此時已經出現(xiàn)。孵化后5晝夜,仔魚全長到達7.4~7.5mm,卵黃囊也幾經消失,開始游動攝食。孵化后32晝夜,稚魚全長達到15.5mm,此時稚魚的背鰭、胸鰭、臀鰭已具有鰭條。
黑魚對產卵場的要求有兩點:一、在繞湖邊、塘堰、溝渠等近岸水草繁茂的場所,底質為淤泥;二、近水避風的淺水區(qū)。黑魚產卵有營巢的習性,需要有水生植物,因此產卵場有無水草和水深狀況與產卵的關系很大。據(jù)報道,在蘆葦絲中黑魚產卵時間較早,在輪葉黑藻中產卵時間次之。產卵場的水深以20~100厘米為宜。如果因漲水使岸邊水草全部淹沒或因枯水等造成產卵場的水深不適宜時,產卵期將延遲到恢復適當水深時才開始產卵。如果天旱水枯時間過長,產卵場得不到適當水深時,親魚會掘起產卵場水底的泥土,掘成適當?shù)乃顏懋a卵,甚至會造成不產卵。黑魚產卵還與水溫等環(huán)境條件有關。在產卵場水溫高于18℃的情況下才能產卵,產印的適溫范圍為18℃~30℃,適水溫為22℃~27℃。水溫低于18℃或高于30℃的情況下都不會產卵。通常產卵在無風晴天,下雨天和有強風的日子很少產卵。
黑魚繁殖關鍵是看水溫,一般水溫穩(wěn)定在20℃以上時,就可以進行繁殖。為了達到更好的繁殖效果,在繁殖前20天左右需進行一次性腺成熟情況的檢查。方法是將親魚池水排干,進行逐條檢查親魚的性腺成熟程度,并按成熟程度分池放養(yǎng)。
檢查性腺時的困難是雌雄鑒別。黑魚的第二性征差異不明顯,從外形上很難鑒別。特別是黑魚人工繁殖時要采取對組繁殖(單繁),因此雌雄的鑒別十分重要。如果有一尾親魚選錯,那么這一組就不可能進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