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鱧是肉食性的魚類,生性兇猛,食量較大。捕食對象一般隨魚體的大小而異。子稚幼魚主要攝食輪蟲、撓足類、枝角類及搖蚊幼蟲等;幼魚主要攝食水生昆蟲的幼蟲、小魚小蝦等;成魚則以各種小型魚類和蝦類為捕食對象。捕食的魚類在不同水域有很大的差別,但通常多為該水域的優(yōu)勢種群。例如,黑龍江中的烏鱧主要捕食鯽魚、鯉魚、雅羅魚、鰟鮍、蛇鮈等;長江流域則以刺鰍、沙鰍、泥鰍、鯽魚、鰟鮍類為主。此外烏鱧還具有自相殘殺的習性。烏鱧的食量與水體溫度有著緊密的關系,夏季水體溫度高時烏鱧的攝食量非常大;當水溫在12℃以下時便會停止攝食。
不同水域的烏鱧成熟年齡有差別,長江水系2齡成熟,黑龍江水系3齡成熟。產(chǎn)卵期南方水域在5-7月份,北方水域在6-7月份。烏鱧的產(chǎn)卵場通常會具有以下兩個主要特點:(1)水草叢生的場所,底質(zhì)通常為淤泥;(2)避風的淺水,靜水或水流緩慢的地區(qū)。生殖季節(jié),親魚會成對地活動于產(chǎn)卵場,非?;钴S,常常會躍出水面,在水草叢中營助產(chǎn)卵巢,此間雌魚和雄魚均腹部向上排卵和排精。烏鱧屬于1次產(chǎn)卵類型,產(chǎn)卵后一對親魚或僅雄魚潛伏在產(chǎn)卵巢附近守護幼卵,不讓別的魚類或蛙類靠近,以免子代受到傷害。魚卵孵化后,當幼苗長至3厘米左右時,活動范圍開始擴大,此時親魚與幼魚群聚在一起,成魚在魚苗周圍跟隨保護。經(jīng)歷20天左右的守護,仔魚發(fā)育到稚魚階段開始散群,親魚才停止其護幼行為。
黑魚繁殖關鍵是看水溫,一般水溫穩(wěn)定在20℃以上時,就可以進行繁殖。為了達到更好的繁殖效果,在繁殖前20天左右需進行一次性腺成熟情況的檢查。方法是將親魚池水排干,進行逐條檢查親魚的性腺成熟程度,并按成熟程度分池放養(yǎng)。
檢查性腺時的困難是雌雄鑒別。黑魚的第二性征差異不明顯,從外形上很難鑒別。特別是黑魚人工繁殖時要采取對組繁殖(單繁),因此雌雄的鑒別十分重要。如果有一尾親魚選錯,那么這一組就不可能進行繁殖。
人工催產(chǎn):5月11-29日,分7批挑選成熟度好的親魚共514組,平均尾重1.6千克,按1:1雌雄魚配對,每個產(chǎn)卵箱放1組。采用絨毛膜、促排卵2號和地歐酮作催產(chǎn)劑。根據(jù)每組魚的重量配藥逐尾注射,采用兩針注射方法,間隔14~24小時。種魚注射后,周圍環(huán)境需要安靜,并且要有遮蓋物遮蓋,水溫23~25℃,經(jīng)過30小時左右,種魚開始陸續(xù)產(chǎn)卵,種魚產(chǎn)完卵后不能馬上移卵,利用種魚的護卵習性,提高卵的孵化率,過1~2天,把發(fā)育正常的受精卵撈到孵化池里進行孵化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