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魚,是烏鱧[lǐ]的俗稱。烏鱧屬鱸形目、鱧科 [1] ,是鱧科魚類中分布廣、產(chǎn)量的種類 [2] ,又名烏魚、生魚、財魚、蛇魚、火頭魚、黑鱧頭等。
在國外,烏鱧主要分布在朝鮮的南、北地區(qū)。在我國烏鱧的地理分布非常廣泛,除西部高原地區(qū)外,長江流域至黑龍江流域的廣闊地帶均有大量分布,此外在云南省和臺灣省的部分地區(qū)也有少量的分布。
烏鱧是肉食性的魚類,生性兇猛,食量較大。捕食對象一般隨魚體的大小而異。子稚幼魚主要攝食輪蟲、撓足類、枝角類及搖蚊幼蟲等;幼魚主要攝食水生昆蟲的幼蟲、小魚小蝦等;成魚則以各種小型魚類和蝦類為捕食對象。捕食的魚類在不同水域有很大的差別,但通常多為該水域的優(yōu)勢種群。例如,黑龍江中的烏鱧主要捕食鯽魚、鯉魚、雅羅魚、鰟鮍、蛇鮈等;長江流域則以刺鰍、沙鰍、泥鰍、鯽魚、鰟鮍類為主。此外烏鱧還具有自相殘殺的習性。烏鱧的食量與水體溫度有著緊密的關系,夏季水體溫度高時烏鱧的攝食量非常大;當水溫在12℃以下時便會停止攝食。
烏鱧懷卵量約為1~3萬粒。卵浮性,卵粒油黃色,具有游球,無粘性,卵徑約為2.0~2.2mm。剛浮出的仔魚全長約為4.1mm,全身遍布黑色素細胞,油球使得身體前端顯著膨大,類似蝌蚪狀,常臥于水面。孵化后38h,全長長至6mm左右,胸鰭、鰓裂和口此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孵化后5晝夜,仔魚全長到達7.4~7.5mm,卵黃囊也幾經(jīng)消失,開始游動攝食。孵化后32晝夜,稚魚全長達到15.5mm,此時稚魚的背鰭、胸鰭、臀鰭已具有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