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鱧身體前部呈圓筒形,后部側(cè)扁。頭長,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短圓鈍,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緣,下頜稍突出。牙細小,帶狀排列于上下頜,下頜兩側(cè)齒堅利。眼小,上側(cè)位,居于頭的前半部,距吻端頗近。鼻孔兩對,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狀,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為一小圓孔。鰓裂大,左右鰓膜愈合,不與頰部相連鰓耙粗短,排列稀疏,鰓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輔助功能的鰓上器,能呼吸空氣。
烏鱧是肉食性的魚類,生性兇猛,食量較大。捕食對象一般隨魚體的大小而異。子稚幼魚主要攝食輪蟲、撓足類、枝角類及搖蚊幼蟲等;幼魚主要攝食水生昆蟲的幼蟲、小魚小蝦等;成魚則以各種小型魚類和蝦類為捕食對象。捕食的魚類在不同水域有很大的差別,但通常多為該水域的優(yōu)勢種群。例如,黑龍江中的烏鱧主要捕食鯽魚、鯉魚、雅羅魚、鰟鮍、蛇鮈等;長江流域則以刺鰍、沙鰍、泥鰍、鯽魚、鰟鮍類為主。此外烏鱧還具有自相殘殺的習(xí)性。烏鱧的食量與水體溫度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夏季水體溫度高時烏鱧的攝食量非常大;當水溫在12℃以下時便會停止攝食。
放養(yǎng)前做好魚池的清整工作,一般采用干塘。若淤泥過厚,要挖掉過多的淤泥,留下20厘米深左右。每畝用50~75公斤生石灰清塘,注水10天后可以放養(yǎng)親魚。在池中養(yǎng)殖少量的水花生、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以供黑魚隱避棲息,同時有防逃作用。如果選擇的親魚是野生的,親魚池中可放養(yǎng)一些小雜魚,規(guī)格要小,不宜過大。
卵的孵化:孵化期間,早晚各換水一次,排除池內(nèi)一部分舊水,同時注入一部分清潔的新水。剛孵出的魚苗,以自身卵黃為營養(yǎng)。過4~5天依魚苗吃食量為準進行投餌。主要投喂自繁的天然餌料,采用200目篩絹網(wǎng)撈取池塘中培育的浮游動物,再用100目篩網(wǎng)濾掉大型浮游動物,將濾出的小型浮游動物洗凈,足量投喂。自繁的天然餌料不足時,可購買輪蟲投喂,當魚苗長至1厘米后,主要投喂加工的魚漿。在水泥池中培育15天左右,魚苗長至2厘米,選擇晴天無風(fēng)時候轉(zhuǎn)入戶外池塘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