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化設計需要綜合地考慮許多要求,一般有:工作性能、制造成本、小尺寸和重量、使用中可靠性、消耗和少環(huán)境污染。這些要求常是互相矛盾的,而且它們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因機械種類和用途的不同而異。設計者的任務是按具體情況權衡輕重,統籌兼顧,使設計的機械有的綜合技術經濟效果。過去,設計的優(yōu)化主要依靠設計者的知識、經驗和遠見。隨著機械工程基礎理論和價值工程、系統分析等新學科的發(fā)展,制造和使用的技術經濟數據資料的積累,以及計算機的推廣應用,優(yōu)化逐漸舍棄主觀判斷而依靠科學計算。
一部機器的質量基本上決定于設計質量。制造過程對機器質量所起的作用,本質上就在于實現設計時所規(guī)定的質量。因此,機器的設計階段是決定機器好壞的關鍵。
所討論的設計過程僅指狹義的技術性的設計過程。它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盡可能多地利用已有的成功經驗的工作。要很好地把繼承與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才能設計出高質量的機器。作為一部完整的機器,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提高設計質量,必須有一個科學的設計程序。雖然不可能列出一個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效的惟一程序,但是,根據人們設計機器的長期經驗
進行機器評價時,還必須對機器的可靠性進行分析,把可靠性作為一項評價的指標。從可靠性的觀點來看,盲目地追求復雜的結構往往是不明智的。一般地講,系統越復雜,則系統的可靠性就越低。為了提高復雜系統的可靠性,就必須增加并聯備用系統,而這不可避免地會提高機器的成本。
討論機器的執(zhí)行部分時,首先是關于工作原理的選擇問題。例如,設計制造螺釘的機器時,其工作原理既可采用在圓柱形毛坯上用車刀車削螺紋的辦法,也可采用在圓柱形毛坯上用滾絲模滾壓螺紋的辦法。這就提出了兩種不同的工作原理。工作原理不同,當然所設計出的機器就會根本不同。特別應當強調的是,必須不斷地研究和發(fā)展新的工作原理。這是設計技術發(fā)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