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即消除防患(即預防和解決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人為與自然、偶然災害的總稱),當然狹義的意思在人們認識初期是:(撲滅)火災的意思。
Fire control;Fire fighting;Fire protection滅火與防火。亦指滅火、防火人員。郭孝成《浙江光復記》:“衛(wèi)隊及巡警消防,見勢已烈,均袖綴白布,以表輸誠。”如:必須抓好消防工作。例如:消防車、消防技術(shù)。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消防歷史,“消防”一詞是二十世紀從日本引進的,是一個外來語。但“消防”的根在中國。日本的文字是從中國的漢字演變而來,漢字早在西晉太康五年(284年)就開始傳入日本?!跋馈币辉~不僅字形與漢字完全相同,字義也無差別。現(xiàn)代意義的消防可以更深層的理解為消除危險和防止災難。
“消防”一詞,系日本語,在江戶時代開始出現(xiàn)這個詞。早見于亨保九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州新倉郡的《王人帳前書》,有“發(fā)生火災時,村中的‘消防’就趕到”的記載。到明治初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消防”一詞開始普及。但“消防”的根在中國。日本的文字是從中國的漢字演變而來,漢字早在西晉太康五年(284年)就開始傳入日本?!跋馈币辉~不僅字形與漢字完全相同,字義也無差別。“消防”一詞的出現(xiàn),充分反應了當時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密切。火災與消防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命題。在各類自然災害中,火災是一種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發(fā)生頻率很高的災害。這種災害隨著人類用火的歷史而伴生;以防范和治理火災的消防工作(古稱“火政”),也就應運而生。
《甲骨文合集》刊載的第583版,第584版兩條涂朱的甲骨卜辭,記錄了公元前1339——1281年商代武丁時期,奴隸夜間放火焚燒奴隸主的三座糧食倉庫。這是有文字以來,早的火災記錄。 事實上,文字出現(xiàn)之前,先民們早已遭到火災的焚掠。為了生存的需要,我們的祖先早就開始了防范和治理火災的消防工作。當考古工作者,把一座埋藏在地下數(shù)千年的人類居住遺址,發(fā)掘并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時,我們驚異地發(fā)現(xiàn),這些居住遺址,簡直就是早期建筑火災的見證。如果說二千年前西安半坡遺址,那一座半地穴式的方形小屋,因火災毀壞后留下的木炭還清晰可見,足以表明是一座比較原始的早期建筑火災現(xiàn)場遺址的話,那么五千年前甘肅秦安大地灣大型公共建筑遺址,就不僅僅是建筑火災現(xiàn)場遺址,那此在木柱周圍用泥土構(gòu)筑的的“防火保護層”和殘存的“防火保護層”中、涂抹于木柱上的一層堅固防火涂料(膠結(jié)材料),就更能證明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在探索建筑防火的技術(shù),其成就,令人驚嘆不已。
“御災防患”,各級地方行片長官職責所在,他們?yōu)楸R环狡桨玻苍罅ν菩小盎鹫?。像漢代成都太守廉范,唐代嶺南節(jié)度使杜預、永州司馬柳宗元,宋代的戶縣知縣陳希亮,明代徽州知府何歆等,因大力推行“火政”,造福人民,“民感之”,史家為他們立傳,人民為他們建祠立碑,有的古跡至今猶存。清朝的封疆大臣林則徐,每到一地,發(fā)生火災,必到場參加撲救,更為人們稱頌。 在宋朝,管理公眾事務的消防治理,突出的成就在于誕生了世界上支由國家建立的城市消防隊。這種城市消防隊,無論組織形式及其本質(zhì),與今天的城市消防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支國家消防隊創(chuàng)建于北宋開封,完善于南宋臨安,到淳佑十二年(1252年)臨安已有消防隊20隅,7隊,總計5100人,有望火樓10座。 中國古代的消防,作為社會治安的一個方面,沒有獨立分離出來設置專門的機構(gòu)。從漢代中央管理機構(gòu)的“二千石曹尚書”和京城的“執(zhí)金吾”開始,均“主水火盜賊”,或“司非常水炎”、“擒討奸猾”。消防機構(gòu)同治安機構(gòu)始終在一起,也就是水火盜賊不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