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與苗族圖騰文化
圖騰文化在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中是重要的一環(huán),原始圖騰崇拜文化心理在氏族社會常常以巫術(shù)禮儀、圖騰崇拜活動的表現(xiàn)形式中體現(xiàn)出來。圖騰崇拜作為原始社會的一種宗教形式,其產(chǎn)生的原因在于,當人類處于原始經(jīng)濟落后條件下,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尚處在蒙昧階段,對自然現(xiàn)象以至某種生命形式的不可知或神秘心理,使得原始初民懷著強烈的情感愿望,以某種虛幻的形式,企求自然界神秘力量的屁護,進而產(chǎn)生崇拜心理。
苗族的圖騰或準圖騰舞蹈較多,有龍舞、獅舞、斗雀舞、斗雞舞等不一而足,其中尤其以木鼓舞有特色。苗族先民古居的“東方”江淮一帶,江湖密布,河流縱橫,楓林遍地,彩蝶翩飛。苗族先民自然對楓木和蝴蝶產(chǎn)生求同、認親與崇拜心理。至今,三都縣內(nèi)的“花衣苗”過鼓社祭時,要把殺牛的木架及由山上砍來的楓樹供置于庭中,吹笙擊鼓,合男女圍之跳舞。在《苗族古歌》中,苗族先民對楓木進行了極具功利價值的美化,并肯定它與自己有血緣關(guān)系。楓木變蝴蝶媽媽,蝴蝶媽媽出生苗族和人類祖先姜央,然后才有了人類。楓木樁還變成了苗家圣器銅鼓,所以“有了喜慶事/大家拿來跳/大家圍著跳”。所以,苗族世代崇拜楓木。湘西苗族稱楓木為“媽媽樹”,楓木化生萬物神化作為原始想象的實在性,正是苗族木鼓舞乃至銅鼓舞圖騰表象心理產(chǎn)生的根基。